曾锡珪与孙立人的莫逆之交

曾锡珪与孙立人的莫逆之交
— 简介留美学习军事的清华学子群体 —


文 :陈贝尔改写



清朝时期创办的清华学堂,于1912年被易名为清华学校,于1929年再转制为清华大学。清华学校期间,总共有34名清华学生,曾留学美国入读军事学院,立志修读军事科学和接受军训,以期学成回国后,投身军队拯救备受外国侵凌的祖国。



这个群体在清末民初的乱局中成长,因目睹时艰,纷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最直接的救国和复兴民族的途径。回国后他们或先或后成为将校级军官,在抗日救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。



清华学校从各省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,经过严格的考核,成绩达标方准毕业。有幸获得公费留学美国期间,表现都颇为标青。



1914年,清华有了童子军组织。1916年秋伊始,清华学校推行了列队军操。留美的清华学子,由于参加过军操训练,很快就能适应军事学院严厉的纪律生活。



美国当年有以下四所著名的军校 :
西点军校 (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/West Point, 1802年成立 );
维吉尼亚军校 ( Virginia Military Academy, 1839年成立 );
诺维基大学 ( Norwich University,The Military College of Vermont,1819年成立 );
要塞军事学院 ( The Citadel, Military College of South Carolina, 1842年成立 )。



1905年6月16日《纽约时报》刊登一篇以”中国人在西点” ( Chinese at West Point ) 为标题的简短新闻,报导了两名中国人温应星(1887-1968) 和陈廷甲 (1875-1942) 进入西点军校的先例,为清华学子留美学习军事打开了方便之门。



此前美国国会刚通过批准中国人进入美国军校的特别法案,藉此以图缓和因早前实施的排华法案所引
发的强烈反美情绪。

王赓是第一位留美学军事的清华学生,他于1909年进入西点军校。曾锡珪于1922年进入诺维基大学,成为首位就读该校的清华学子。



二十年代开始,更多的中国学生进入美国的四所军校。美国军校除了教授军事科学和技术外,并提供正规的文理工学科,颁授大学学士程度学位。所以一般的军校毕业生,也都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。

曾锡珪的父亲曾兆龙,保定军校炮兵科毕业,曾任炮兵营管带,武昌起义时率部下起义。曾锡珪自幼生活刻苦,继承了父亲的爱国精神。



诺维基大学以骑兵训练闻名,曾锡珪喜好骑马,对骑兵训练乐此不疲。一年后他再转到维吉尼亚军校。

尽管曾锡珪已在诺维基大学经历了一年的军事学习,维吉尼亚军校一贯虐待新生的传统,还是令他吃尽苦头,捱打不断。曾锡珪咬紧牙关,克服了重重困难,于1925年在维吉尼亚军校毕业。



曾锡珪与孙立人二人双双于1914年入读清华,两人本是同级同学,孙立人后因打球受伤,逼不得已休学一年,所以比曾锡珪晚了一年才毕业。两人皆喜欢运动,亦有学习军事的志向,所以十分投缘。



到了美国后,曾锡珪与孙立人联系频繁。孙立人于1925年在普渡大学毕业后不久,便入读维吉尼亚军校。等了几个月后获得通知入学。孙立人在维校,依然承受新生被学长们折磨的痛苦经历。他永远记得维校校长谷克将军 ( Brigadier General William Cocke ) 对他说过的一句话:"We want to make a man out of you”。所以孙立人始终相信,肉体上所经受的痛苦磨练,恰恰强化了他的救国意志。


留美学军事的清华学子,大部份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学成归国。一般上,他们都会自行顺道欧洲游历考察,再搭乘火车取道西伯利亚回国。



维吉尼亚军校毕业后,曾锡珪去了比利时、法国做军事考察,期间还特意去往滑铁卢战场实地勘察。孙立人则先后参观了英国、法国和德国的军校和军事相关的设施。



中华民国初期,由保定陆军军校、日本士官学校和黄埔军校的毕业生,主导了国民政府的军队。抗日战争时期,国军的高级将领,主要来自黄埔军校。所以,海外军事学院的留学生,很难挤进国军的高层。


孙立人、曾锡珪等清华同学回国后,只好借由打通省籍人脉抑或通过政府高层的留美派的关系,于中央国军与地方军阀派系的间隙另寻出路。



留美学军事的清华人,学成归国后目睹内忧外患的中国再次陷入乱局。国军依然不改晚清军队吃空额、拉关系等陋习。高级将领群体生活腐化,热衷敛财倒卖,完全罔顾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威胁。



曾短暂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温应星,后来担任了宪警教导总队的总队长,又受委税警总团的总团长。在任期间,他先后聘用孙立人、曾锡珪等多名留美清华学子出任军官。



税警总团的组建,是由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和财政部长宋子文所发起。表面上,他意在整顿以缉私逃税为要务的税警团;私底下,他其实想建立一支美式训练和装配的半军事部队,以备日后投入抗日救亡之需。于是,这就给了清华留美军人一次组建新军的难得机会。



宋子文首先找来两位西点军校毕业生,温应星受委总团长,王赓任淮北缉私局局长。不久后温应星辞职,由王赓继任总团长。他重组税警团的架构,拆分为两个梯队,第一梯队是税警总团,下辖4个团,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;第二梯队是地方上的缉私队,性质一如既往。



赵君迈随即被委出任税警总团第一团的团长。经由赵君迈介绍,孙立人被委出任税警总团属下特科兵团(后改编为第四团)的团长。

后来王赓去职,再度由温应星任总团长。随后,曾锡珪被委出任两淮税警局长,陈崇武出任税警总团参谋长。



蒋介石不想让宋子文以财政部的势力插手军事,还想乘机吞并税警总团。1935年,温应星被调虎离山,进入南京将官班受训。税警总团被扩编为6团,由黄埔背景的军官担任司令。在国民政府内部派系博弈夹缝下,清华留美军事人才集体被边缘化了。


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税警总团奉命赴沪参加“八一三淞沪会战”。孙立人不幸在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,宋子文派弟弟宋子安辗转将他转移香港治疗。孙立人在香港疗伤数月期间,认真构想重新凝聚清华学子的力量。



恰巧时任香港中央信托局常务董事的孔令侃,对孙立人重组税警总团的建议深感兴趣。此人正是时任财政部长孔祥熙的长子。父子认同孙立人的重组计划,为了避免引起他人的猜疑,决定重组后改名缉私总队,由财政部由盐税收入拨款支付维持总队费用。



孙立人痊愈后,便赶往长沙召集税警总团旧部。由清华同学齐学启担任副总队长兼参谋长,先后于长沙和都匀两地建立指挥所和驻地。期间又邀请多位清华同学,参与建军和练兵。



这支由孙立人、齐学启领军的部队,凝聚了清华学子群体的力量。经过四年的苦心经营,成就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。孙立人练兵,特别重视体能锻炼和生活卫生,以期重建一支有素质的新型军队。



尽管清华留美学军人,始终刻意与政治圈保持距离,不愿介入蒋宋之间的权力博弈。不难想象,蒋介石还是对孙立人重组税警团的计划有所猜疑。若非因应抗战布局,税警总团部队及时被编入中国远征军第66军,再于1941年底改编为新38师入缅甸作战,极有可能再度成为权力内斗的牺牲品。


1941年12月初,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,偷袭珍珠港,美国随即向日本宣战。翌年,美国和中国分别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国,与德、日、意的轴心国对抗到底。



盟国的战略,将亚洲划分为中国战区和东南亚战区。美国承诺以物资、财力和人才,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,籍此牵制日本军力在太平洋战区的调度。蒋介石为中国战区最高领导人,美国调派史迪威将军( Joseph W. Stilwell )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,以协调美国军备援助和盟军之间协作事宜。



清华留美军人,具备与美军将领沟通的能力和互信,非常适合担任盟军之间的联络官。其中担任史迪威将军之少将联络参谋官兼军务秘书的曾锡珪,表现最为特出。



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,曾锡珪随史迪威督战前线。卫缅战事失利后,又伴随史迪威及随员一行,队伍全员约114人,其中有26名是美国人,13名英国人,16名中国护卫,余下的还有一名缅甸医生,一群缅甸女护士,印度机械师、厨师和一些平民挑夫。



史迪威率领队伍由缅甸英多(Indaw)徒步出发,经过霍马林(Homalin)到达印度的英帕尔(Imphal)。全程140英里,前后费时14天 。



曾锡珪深得史迪威赏识和器重,因此获美国国会颁发一枚”美国荣誉军团章”( Medal of Honor),荣誉状上写:”曾将军以他的才智胆识和不懈的努力,增进了中美两国间的互相了解,以他的真知灼见和忠诚履行共同作战方针,对这场正义战争有着非凡的功绩。”



另一方面,在仁安羌战役中,孙立人亲临前线指挥,以千余兵力击溃日军,救出被围困的英缅第一师近7000官兵、记者和传教士,受到英美将领大加赞赏。中国军队在国外第一次击败日军,一雪甲午战争之耻,振奋国人的抗战斗志。



新38师后来成为中国驻印军的主力,在后续反攻缅甸战役中,战绩辉煌。尤其是在瓦鲁班攻破日军十八师团指挥部,夺获十八师团司令部关防,消息传回国内,举国欢呼。



密支那战役后,孙立人晋升新一军的军长,配合盟军队歼灭缅北日军,开通中印公路。由于孙立人在英美将领中口碑极佳,德国投降后,欧洲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 ( Gen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) 特邀他到欧洲考察军事,中国军人从未有过如此荣誉。



二战结束后,来到1949年,留美学军事的34位清华学生群中,头衔为中将有汪心渠、陈崇武、曾锡珪、朱世明、孙立人、齐学启(追赠)共六人;少将则有何浩若、李家琛、张治中、姚楷、贾幼慧、杨昌龄、王之、陈家騄、杜文若、曾庆集、汪逢栗共计十一人。



他们在回国后十余年间,于乱局中发挥各自所长,人生轨迹大相径庭。



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后,蒋介石为了争取美国作为靠山,假意重用美方所敬重的孙立人将军,1950年孙立人被委出任陆军总司令,擢升为二级上将,成为清华留美军人群体中,荣获最高军阶者。



但是, 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,对孙立人怀疑日深。1955年中,孙立人被控 “纵容部属武装叛乱”的莫须有罪名,含冤被软禁长达33 年。晚年他在笔记本上忿而写道"谁能给我清白?谁来还我公道?"



其他诸如齐学启、李忍涛、刘树钧、陈崇武等几位留美军人将领,在抗日战争期间,或为国捐躯,或蒙受重伤。



滇缅反攻期间,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日深,蒋介石要求美国召回史迪威。史迪威去职后,曾锡珪受到牵连,备受蒋介石冷待。接替史迪威的魏德迈,保荐曾锡珪去往美国沃特里纹伏尔 (Fort Leavenworth)军事参谋大学进修。



1946年曾锡珪学成回国后,没有被安排任何军职,只好勉强出任盐务总局盐警处处长。



国共内战后期,曾锡珪滞留香港。50年代,应聘南下新加坡,出任南洋大学历史系教授,兼历史地理系主任。



1958年后,受聘马来西亚柔佛州昔加末华侨中学(后改名昔华中学)校长,至1965年荣休。1966年,任教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宽柔中学英文主任期间,不幸与世长辞,安葬于当地中华公会公墓。



相较于一辈子戎装军人却晚景黯然的孙立人,曾锡珪晚年毅然弃武从文,却闯出一番耀眼的成就。往事并不如烟,孤魂纵然长眠异国,将军英名流芳百世。



改写于 2017-06-11


( 本文乃改写自清华大学2017年度展览场刊,谨此向原文作者刘伟华教授致谢 ! )



附录 :
清华学校时期(1912-1929),共有34位留美学习军事,名录如下 :
王成志(1916)、汪心渠(1918)、张道弘(1918)、马祝安(1921)、陈崇武(1921)、何浩若(1921)、李家琛(1922)、曾锡珪(1922)、朱世明(1922)、于德仁(1923)、孙立人(1923)、孙福麟(1923)、张治中(1923)、齐学启(1923)、汪准(1924)、王正(1924)、李直民(1925)、姚楷(1925)、贾幼慧(1925)、戴昭然(1925)、谢明旦(1925)、杨昌龄(1926)、王之(1926)、李忍涛(1926)、胡家枚(1926)、梁思忠(1926)、陈家騄(1926)、黄恭寿(1926)、安立绥(1927)、杜文若(1927)、曾庆集(1927)、刘树钧(1927)、李谟焌(1927)、汪逢栗(1928)。

人名后标注的是各人于清华毕业的年份。

发布者:陈贝尔

~ 陈贝尔 ~ 退休多年创业者 爱好户外探索旅行 终身学习实践中 现居马来西亚 • 槟城

留下评论

通过 WordPress.com 设计一个这样的站点
从这里开始